四种新型含硫电解液添加剂
环硫醚类
传统碳酸酯电解液与锂金属兼容性差,导致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不稳定、活性锂持续损耗及枝晶生长,严重制约电池循环寿命。
1,3-二噻烷(1,3-dithiane)作为新型环硫醚添加剂,通过“极性反转”机制与阴离子调控作用,在锂金属电池正负极同步构建富含无机物的界面,显著提升循环稳定性。其分子结构中的硫原子通过强结合作用吸附于负极表面,诱导PF₆⁻参与成膜,将有机副产物转化为硫基无机物,增强溶剂抗分解能力。高硫含量环状硫醚添加剂1,3-二噻烷,实现了锂金属电池正负极界面的协同优化。
含硫双环化合物
3,3,9,9-四氧化物-2,4,8,10-四氧-3,9-二硫杂螺环[5.5]十一烷属于含硫双环硫酸酯类化合物,其硫酸酯基团可在充电时优先还原,与阳极表面形成共价键,改善SEI膜稳定性。这类化合物通过分子结构中的硫原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优化锂离子嵌入/脱嵌过程。
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通过形成稳定的SEI层抑制溶剂共嵌入,提升电池寿命和安全性
硫醚基添加剂
ODTO(1,2,6-Oxadithiane2,2,6,6-tetraoxide)是最新研发的含硫添加剂,中文参考名字1,3-丙二磺酸酐,主要用于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用于NMC532/石墨软包电池,通过增加SEI膜中LiF、Li₂CO₃等无机成分比例,提升离子电导率和界面稳定性。有效抑制溶剂分子嵌入石墨及电极表面副反应,显著改善电池循环稳定性。其效果优于传统添加剂如MMDS(甲烷二磺酸亚甲酯)。
4-巯基吡啶
锂硫(Li-S)电池因其硫单质的高理论比容量(1675mAhg-1)、高能量密度(2600Whkg-1)以及成本优势而备受瞩目。然而,锂硫电池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可溶性中间产物多硫化物(LiPSs)在硫正极和锂负极间的“穿梭效应”,二是多硫化物转化动力学的缓慢。
他们通过在电解液中引入4-巯基吡啶(4Mpy),实现了对多硫化物转化路径的动态调节。这种氧化还原调节器型(RR)添加剂不仅有效减缓了多硫化物的穿梭,还解决了添加剂自身穿梭的问题。
4Mpy添加剂的氧化还原转化机制与传统电解液截然不同。在充电/放电循环中,4Mpy能够形成吡啶硫醇锂(Li-pyS),可逆地参与多硫化物的转化,从而动态地调控多硫化物向硫化锂的转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