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材料需求爆发,相关产品上涨幅度有多大?
一、中国锂电池负极材料连续四个月出货量快速增长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25年5月份开始,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持续攀升,从今年2月份的17.2万吨,增长至8月预估的23万吨,复合增长率在4.9%。另外,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同比也在大幅增长,2025年1月份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92%,从2月份至8月份,同比增幅都在40%以上。
从数据来看,中国负极材料2025年市场表现整体要好于去年,并且呈现出货量逐步攀升的趋势。造成负极材料景区度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3C市场快速发展,如无人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国补支撑下销量提升。另一方面,半固态电池开始小批量验证,杉杉股份、中科星城等企业的复合硅碳负极通过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客户测试,中国即将进入半固态电池时代,对负极材料的需求增长。第三方面,风光配储项目集中并网带动储能用负极材料需求增长,单月需求提升。
图1 中国负极材料1-8月出货量(wt)
二、中国部分新能源产品价格在近期出现明显上涨,个别产品涨幅超过10%
统计了7种与新能源行业相关的产品在2025年1月-8月份市场均价波动情况,分别是磷酸铁锂、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碳酸二甲酯、NMP、EVA、石油焦。从统计结果来看,2025年1-8月份出现上涨的产品,分别是碳酸锂、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石油焦、碳酸二甲酯,仅EVA产品出现了小幅下降。
从各个产品涨幅来看,碳酸锂涨幅最为明显,从6月最低的6万元/吨水平,上涨至8月份的7.4万元/吨附近,累计涨幅达到11%。磷酸铁锂从6月份最低的3.1万元/吨,上涨至8月份的3.4万元/吨,累计上涨超过4%。石油焦累计上涨超过3%,碳酸二甲酯累计上涨超过3%,六氟磷酸锂累计上涨超过4%。
从市场表现来看,新能源行业的景气度,是带动相关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关键原因,这是从消费端向上游价值传导的健康信号。
图2 中国新能源相关材料2025年(1-8月)价格走势(元/t)
三、储能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可能是驱动新能源材料价格上涨的核心原因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78.3GW,历史上首次超过抽水蓄能,占全球市场的47.3%。2025年预计新型储能装机量达120GW以上,同比增速30%-40%。八部门联合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广东、浙江等省份已出台超2470项储能相关政策,形成“中央+地方”协同推进的格局,中国储能行业正面临爆发式增长阶段。
储能行业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来自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来自技术突破。据平头哥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内,储能行业技术在不少细分领域得到了较大突破,如海博思创实现半固态技术在大容量储能产品中的工程化应用;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推进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研发,广西南宁、湖北等地已建成百兆瓦时级钠电池储能电站;宁德时代发布“天恒・智储”平台,通过AI算法提前7天预警故障;远景储能推出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系统EN8Pro,搭载AI气象与负荷预测模型;阳光电源、南瑞继保等企业的构网型储能技术在英国、广西等地实现并网等。一系列技术革新和进步,都在推动中国储能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图3 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GW)
四、新能源行业此轮高景气度能持续多久?
此轮新能源景气度出现,主要来自储能行业的爆发式增长,而储能行业的景气度,有望延续几年时间。一方面是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国《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2027年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推动了2025-2027年装机需求,2025年至2027年政策密集期将成为储能行业增长的“黄金窗口期。另一方面,技术将在未来1年内出现较大突破,锂电主导的新能源市场将延续,但多元化新能源渗透也将加剧,如电化学纯、固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等,以及技术带来的储能成本降低,也将成为重要市场推手。第三,中国计划2030年实现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储能通过峰谷套利的经济性将显著提升,从长远看将推动中国储能行业高速发展。
储能行业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都能影响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预计未来1-3年内,政策驱动与需求爆发支撑储能行业增长,材料价格与出货量维持高位。预计未来3-5年内,技术替代与产能调整导致行业分化,锂电主导地位逐步弱化,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渗透加速,成本下降与市场机制转型将重塑竞争格局。预计未来5年以上,储能进入稳定增长期,电力现货市场与长时储能需求成为主要的驱动力。
但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行业也将面临一定风险和挑战,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商业化提前,可能会对现有锂电市场带来严重挤压,锂电池相关产品需求或将下降,如锂、钴等。另外,全球锂资源储量无法支撑未来高速增长的储能需求,钠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等将是关键补充,这也将对锂电池、钠电池等产品带来价格波动影响。
中国新能源行业已经结束了前几年的高速发展期,目前进入行业整合和淘汰期。此轮价格虽出现了一定涨幅,但是行业规模及竞争态势影响下,价格无法进入历史性高位,相关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可能有限。储能行业的高景气度在政策、技术、需求的共振下具备较强持续性,但也需警惕产能过剩、技术替代及贸易壁垒等风险。
来源:化工平头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