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草酮市场分析

一、产品介绍

1.分子式:C17H26ClNO3S

2.结构式:

3.中文名:烯草酮

4.英文名:Clethodim

5.CAS号:99129-21-2

6.作用:烯草酮是一种选择性三酮类除草剂,主要用于玉米田防除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

二、烯草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烯草酮是环己烯酮类(CHD)选择性禾本科除草剂,最早由Chevron/Valent 体系开发;早期路线和产品信息在美国与欧盟专利、监管资料中可见,如 US 4,440,566 FAO/EPA 技术资料。国内外研究焦点主要围绕:骨架构建路线、关键中间体与收率/选择性、杂质谱与质量限度、放大与绿色化(溶剂/废水/催化/连续流)、以及手性富集等方向。

典型的合成思路有两种,第一种方法为三步拼装型的环己烯酮骨架法。该思路在多件中国专利中系统描述,并对每一步的原子经济与副产控制提出改进。如专利CN107162945A采用中间体3,5-庚二烯-2-酮制备烯草酮,通过该方法制备的烯草酮总体收率高,产品质量好,并且本方法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小,适合大规模生产。

第二种方法为Wittig/HWE等构建策略路线法,以膦叶立德或相关延伸法构建环己烯酮关键片段,再并行安装侧链与肟醚化。早期美国专利路线属于这一类,但在工业化放大时曾被指出收率与废水负荷不占优,国内改进文献多以此为参照进行优化。该专利成功解决了杂质化合物影响烯草酮质量的难题,符合国际上对农药杂质限量的规定,同时也避免了采用别的线路所带来的收率降低以及产生大量废水的不利影响。但合成路线中使用了DMAP为催化剂,再经过重排才能得化合物,步骤长,流程繁琐。胺类催化剂虽能提高重排选择性,但是提高有限,反应依然会产生较多的副产杂质,在后续的水解重排中杂质会转变为焦油,影响产品收率和产品质量。再者,胺类催化剂的使用会导致废水中氨氮含量高,增加了废水处理负担

在放大与绿色化方面,国内外都做了许多研究。孙国庆等人以ZSM-5/H-ZSM-5分子筛促进丙酰化/重排相关步骤,减少副盐、便于分离,提高目标中间体收率,这是国内企业在专利中常见的绿色化切入点。现有技术中描述的过程是在对环境有害的溶剂中进行的Rakesh Bhikubhai Patel等人提供了一种在无溶剂存在下,通过5-[2-(乙硫基)丙基]-2-(1-氧丙基)-1,3-环己二酮与O-(3--2-丙烯-1-)羟胺反应制备烯草酮的方法,且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烯草酮的连续流动工艺,过程简单、快速、高效且易于操作,对环境更友好Zhou Qizhen等人以离子液体([C10mim][Br]) 为助溶载体的水基烯草酮配方在稳定性与活性保持方面有积极结果,指向减少芳烃、降低VOC的方向。

烯草酮同时存在几何(E/Z)、互变异构(肟/烯醇酮式)与对映异构三类异构性。欧洲/美国专利明确主张:(-)-clethodim(光学纯品)对禾本科更高效,优于外消旋体与(+)-对映体,并给出制备与构型描述。Wu B等人在中间体阶段引入手性助剂,制成非对映体盐后分离再回收;专利文本显示可获得99–100%的光学纯品,但需权衡回收率与大生产适配。。

烯草酮作为环己烯酮类选择性禾本科除草剂,最早由Chevron/Valent在国外开发,早期Wittig/HWE路线存在收率和废水问题,近年来国外研究更注重绿色化与手性富集,如无溶剂连续流工艺及水基离子液体配方,并提出(–)-对映体更具优势;国内则主要集中在“三步拼装”法与改良Wittig路线的工艺优化,通过原料易得、收率高、杂质少及分子筛催化降低副盐,实现了较好的放大基础。整体来看,国外研究侧重绿色与差异化,国内研究强调成本与规模化,但目前仍存在流程复杂、环境负担及对映体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开发周期短、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的制备新工艺,将有效解决现有瓶颈,满足烯草酮的迫切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烯草酮的市场分析

截至20258月,烯草酮原药登记共有27个,登记企业包括中旗、京博、比德生化、云帆、滨农、先达农化、禾本等。烯草酮母药登记共18个,登记含量在37%-70%之间。制剂登记共202个,其中乳油131个,占比最高。

目前中国烯草酮的供给端总体呈现高集中度、阶段性收缩、供需错配显著的格局。截至2024年底,国内名义总产能约4.6万吨/年,主要集中在宁夏一帆生物、先达股份和河北兰升等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前三家合计产能占比超过60%。其中宁夏一帆和先达股份的单体产能均在1万吨左右,河北兰升约7000吨,美邦股份、中农联合、颖泰生物等则在千吨级规模。2025年初,由于宁夏一帆因安全与环保压力停产数月,国内有效产能迅速下降至不足3.8万吨/年,直接损失约20%供应能力,而中小企业扩产和复产受制于环保审批与资金压力,难以快速填补缺口。与此同时,国内市场月需求约4000吨,而有效月供给仅在2750吨左右,短期缺口高达25%30%,导致现货极度紧俏、订单排产延后。价格方面,原药自年初的6.8万元/吨快速上涨至5月的12万元/吨,涨幅超过70%,市场普遍预期仍可能逼近历史高点14万元/吨。总体来看,烯草酮的供给格局在短期内将维持偏紧状态,稳定产能与绿色合规能力成为龙头企业维持竞争力与议价权的核心,同时也为具备安全生产和环保升级能力的新工艺带来了市场切入的窗口。目前烯草酮市场报价在12.5万元/吨左右,价格昂贵且供应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烯草酮工业化生产工艺,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烯草酮应用市场趋势分析

烯草酮行业产业链结构示意图

环己稀酮类除草剂属于ACCase抑制剂,具有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特点。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属于内吸传导型除草剂,作物经茎叶吸收药剂并传导到顶端至整个植株,积累于植物的分生组织,抑制植物体内乙酰辅酶A羧化酶,从而阻碍脂肪酸的合成,导致杂草死亡。

烯草酮是环己烯酮类除草剂中份额最高的品种,广泛用于大豆、油菜等大田作物。烯草酮为茎叶除草剂,是一种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ACCase抑制剂,对于大多数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有特效,对阔叶作物安全,主要用于防除油菜、棉花、花生等阔叶田的野燕麦、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近年来,大豆田内出现草甘膦抗性禾本科杂草,为烯草酮带来了发展机遇,使其适用作物更加广泛。

烯草酮上游产业主要包括巴豆醛、乙硫醇、氯代胺、丙酰三酮、环己二酮等原材料及加工设备供应商,其中,环己二酮是较为关键的中间体,其价格波动对烯草酮成本影响较大;乙硫醇属于高危化学品,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生产安全与成本。中游为烯草酮的生产和供应环节。烯草酮是选择性旱田苗后除草剂,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以及特殊场景。

烯草酮具有自身安全、低残留、高效、低毒性等优势,并已成为新兴的旱田苗后除草剂,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和成长性。烯草酮在农户中深受好评,是环己烯酮类除草剂中份额最高的品种。因广泛用于大豆、油菜等大田作物,烯草酮成为了农药中的大宗产品,也是农药出口的主力军。据Wind统计,2024年,中国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出口金额分别为22.34亿美元、11.08亿美元和50.88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6.52%26.37%6.86%。展望2025年,预计我国农药出口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双碳战略与环保高压政策的双重驱动下,烯草酮行业正经历技术升级。国内环保政策持续加码,传统氯醇法生产工艺已被列入限制类目录,中小企业产能加速退出。湖北省要求,至2025年底烯草酮生产企业需实现水耗降低15%、废渣综合利用率超90%;宁夏地区对危化企业实施严格审批,复产周期延长,环保成本大幅攀升。

国际市场层面,欧盟REACH法规强制要求企业于2026年前完成HPPO工艺认证。在此背景下,怡达股份等企业已率先完成技术升级,抢占先机;而采用氯醇法生产的产品面临出口受限的困境,行业技术迭代进程显著加速。

市场需求端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5年全球大豆种植面积预计扩张13.3%,随着北美、南美大豆主产区播种旺季(5-8月)的来临,采购需求将集中释放。国内转基因大豆种植推广进程加快,农业农村部《油料作物和棉花田杂草科学防控技术方案》明确扩大烯草酮在大豆、油菜等作物的应用范围,2024年国内市场需求已实现超15%的高速增长。

供给端却面临严峻挑战。2025422日,行业龙头一帆生物宁夏工厂8000/年产能全面停产。叠加宁夏地区环保监管持续趋严,中小企业技改滞后,行业实际有效产能出现断崖式下降。据测算,2025年全年烯草酮有效产能缺口或将扩大至30%,供需失衡格局进一步加剧,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来源:化工产业链

首页    行业最新工艺    烯草酮市场分析

公司经典设计案例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发布时间:2025-09-05

完整全部详细资料  ▼

电话:15853332398